在1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相关负责人一众亮相介绍了金融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同时还就金融支持房地产、中小银行风险化解、养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热点话题进行了一一回应。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肖远企表示,近期将加快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多方面强化中小银行风险防控,继续推动金融业高水平开放。
针对民营小微企业贷款,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普惠金融司司长郭武平指出,将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推动民营小微企业法人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同时,增加对小微企业法人信贷的支持,提高小微企业法人贷款和户数比重。
谈及房地产相关问题,肖远企表示,近段时间以来,金融监管总局积极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从房地产市场供需两端综合施策,不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住房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明确了认房不认贷的住房信贷政策,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了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金融16条”支持措施,并研究确定了建立首套房贷利率政策的动态调整机制,下调了二套房利率政策下限,引导银行降低存量首套房贷款利率。
他表示:“这些政策措施对于做好房地产金融服务,稳住房地产市场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已经并且正在发挥积极作用。”
据肖远企介绍,截至目前,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的余额分别为12.3万亿元和38.3万亿元,2023年分别发放了开发贷款3万亿元,住房按揭贷款6.4万亿元,该两项相加将近10万亿元。2023年末,银行购买房企债券余额4275亿元,银行投资房地产企业发行的债券金额较大,2023年相比2022年增长15%。此外,银行在2023年还向房地产企业提供了并购贷款、存量展期贷款,两项相加超过1万亿元。
在保交楼方面,截至2023年底,3500亿元“保交楼”专项借款绝大部分都已经投放到项目,商业银行还提供了相应的商业配套融资,确保“保交楼”任务完成。
肖远企表示,下一步要加快推进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在城市政府牵头协调机制下,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向本行政区域内的金融机构推送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评估协调机制推送的支持对象,对正常开发建设、抵押物重组、资产负债合理、还款来源有保障的项目,要积极满足合理融资需求。对开发建设暂时遇到困难但资金能够平衡的项目,不盲目抽贷、压贷、断贷,要通过存量贷款展期、调整还款安排、新增贷款等方式予以更大力度的支持。近期还将召开相关工作部署会,要求银行尽快行动起来,在城市人民政府牵头协调下,与住建部门一起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加精准支持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信贷结构持续优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更加精准有力,金融资源更多地用于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普惠小微、基础设施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统计与风险监测司负责人刘志清表示,在监管部门大力推动下,银行机构连续多年加大不良资产处置清收力度。2017年以来,累计处置银行不良资产达18万亿元,盘活了大量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将资金投向更有效益、更具前景、更需支持的领域。从资金投向看,绝大部分信贷资金用于实体经济,积极满足企业、居民等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有力支持了经济恢复向好,提振有效需求。
刘志清称,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继续引导支持银行机构加大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重点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着力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以金融“活水”润泽实体经济球速体育welcome。
针对民营小微企业发展,“将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推动民营小微企业法人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郭武平表示,增加对小微企业法人信贷的支持,提高小微企业法人贷款和户数比重。合理提升县域存贷比水平,将新增县域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为县域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助力共同富裕。
据郭武平介绍,截至2023年底,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29.06万亿元,同比增长23.27%,相比各项贷款的平均增速高13.13个百分点。
在普惠信贷方面,他表示,将鼓励银行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特点,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持信贷决策,积极运用企业科技研发、专利创新、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信息,量身打造专属金融产品,扩大信贷规模。此外,将鼓励保险公司进一步加强‘专精特新’企业全生命周期保险服务。比如,研发设备财产险、产品责任险、产品质量保证险、专利险、出口信用保险、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等特色保险产品,助力企业避灾挽损、扩大对外贸易和科技创新。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仍然较多”,要求要“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针对这一热点问题,肖远企表示,从全国来看,个别风险较高的中小银行的数量和资产总额以及不良资产总额,无论是占整个银行业的比例,还是占中小银行体系的比例都非常低。对于这些风险较高的中小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一方面实施高强度监管,逐步使它的风险收敛,同时,与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一起“一行一策”,谋划实施改革化险的路径以及相应的举措。整体上是多措并举,稳妥有序化解和处置存量风险,严控增量风险,其中有相当部分这种银行的风险已经大幅收敛,而且实现了可持续经营,改革化险成效正在显现。
据肖远企介绍,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中小银行3912家,主要是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等几类中小银行机构,总资产110万亿元,占银行业整体总资产的比例是28%。这3912家中小银行的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是21万亿元、29万亿元,占银行业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的比例是38%和44%,应该说这些中小银行是服务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三农”、乡村振兴的重要金融力量。从全国范围看,当前中小银行经营稳健,资产质量都保持稳定,资本实力显著增强,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资产质量总体上都处于比较好的水平,这些经营和监管指标均处于合理健康水平。
一是强化公司治理球速体育welcome,优化股权结构,建立相互制衡、运行高效的公司治理机制,特别是要严防大股东操纵和内部人控制,严防利益输送和违法违规的关联交易。
二是加强对高管班子和人才队伍的建设。要求大型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以及一些头部中小银行,向其他地方中小银行输送人才、输送技术。
三是分类施策深化改革。“一省一策”启动实施农村信用社改革,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对于城商行也是多措并举、“一行一策”指导实施改革。总的目标是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从根本上提升中小银行长期健康经营发展的能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更好地服务千家万户,更好地防控好风险。
四是督促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中小银行必须牢固坚守服务本地、服务小微、服务“三农”、服务乡村振兴的市场定位,要立足当地做精做细,深耕当地,要开展差异化特征化的经营,把自己独特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五是严格中小银行准入标准。严把股东、高管的准入资格,严查资本金来源,充分发挥资本在控制杠杆、配置资源和吸附损失方面的作用。要健全具有硬约束的纠正机制,对中小银行也包括大中型银行的风险,要在防和控上发力,对存量的风险要缓释、要防范,最重要的还是控制新增风险。要聚焦金融风险“关键人”“关键事”和“关键行为”,严格执法、敢于亮剑,坚决打击金融腐败和金融违法犯罪,要激发金融机构防控风险的内生机制,并进一步强化固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源头上把风险防范好、控制好、稳定好。
关于养老金融:“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进一步优化个人养老金相关金融产品供给”
谈及养老金融方面,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负责人尹江鳌介绍,我国持续深化商业养老金融改革,在引导养老保险机构聚焦主业转型发展,服务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商业保险年金方面,我国支持保险机构发挥长期稳健投资、养老风险管理等优势,不断扩大商业保险年金供给。目前,已积累养老金规模超过6万亿元,覆盖近1亿人。
在养老理财方面,自2021年9月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至今,养老理财规模超过1000亿元。自2022年11月启动特定养老储蓄试点至今,存款人数约20万人,余额接近400亿元。同时,我国还从2023年1月起启动商业养老金业务试点,目前已累计开户超过59万个。此外,自2023年10月将原来试点的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转为常态化经营。截至去年末,保单件数约74万件,累积养老准备金规模超过106亿元。
与此同时,积极推动个人养老金制度发展和稳步推动养老保险公司专业化发展。指导商业银行、理财公司、保险公司等积极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推动建立完善行业信息平台。2023年11月出台的《养老保险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是对养老保险公司的公司治理、经营管理、强化风险防控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金融监管总局表示,下一步,将围绕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和落实银发经济有关政策意见,推动保险机构发挥保险保障优势,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进一步优化个人养老金相关金融产品供给,针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特点,研究完善相关业务监管规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球速体育welcome球速体育welcome